2009年03月02日 10:58:40 来源:新华网
一、GDP数据到底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主持人:新华网北京2月26日的消息,国家统计局发布2008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据《公报》称,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首先我好奇的是,相信也是很多网友都想知道的问题: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它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另外,前不久,统计局还修订了2007年度的GDP数据,那么请问这些数据又为何会被修订呢? 彭志龙:我想先回答前半部分的问题,就是GDP数据到底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我先把GDP到底想统计什么作一个简单的介绍,这样有助于我把后面的问题讲清楚。GDP中文的名字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的缩写。对于国家来讲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对于一个地区,叫地区生产总值,比如北京市,就叫北京市生产总值。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GDP到底要统计什么。关于这个,由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标准里面有一个比较严格的定义,为了简单通俗,我用四个字来概括。GDP要统计的是什么呢?就是生产成果。这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生产和成果。 关于生产,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就是生产到底是指一个地域的概念还是国籍、户籍的概念。比如说我们要统计北京市的生产总值,那它是按照具有北京市户口的生产者创造的价值统计进去?还是只要在北京市从事生产活动的生产者都统计在里面?一般来讲,GDP的概念,从生产角度来讲,应该大体上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只要在北京市这个地域上从事生产,他们创造的成果都应该算在北京市的生产总值里面。作为一个国家也一样,我们并不区分这个生产者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他在中国的领土上从事生产,他创造的成果就应该计算在中国的GDP里面。 第二个就是成果。怎么来反映生产的成果?在统计上大体有两个通用的指标可以反映生产成果。第一个指标是总产值,一个厂家生产出来产品总的价值叫总产值。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某一个服装加工厂一年生产了10万件服装,这个服装的平均价格是100块钱一件,那它的总产值就是10万件乘以单价100块钱,也就是1000万。总产值可以作为反映成果的一个指标,但不是一个好的指标,因为这个指标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会包含大量的转移价值,这是什么意思呢?我还举刚才的例子,这个服装加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可能要从别的厂家、单位购买原材料,比如生产服装要买布匹、线、钮扣,会用到水、电、煤气,雇佣运输车辆搞运输,还要做一些商业保险,这些用到的原材料和服务都不是自己厂家生产出来的,它是花钱从别的厂家购买进来的,这些东西叫什么呢?对它来讲就叫中间投入或者中间消耗,不是我生产的,是从别的厂家购买来的。假设这一块是600万,那这600万显然不是他自己创造的,所以这个总产值就有一个转移价值的问题。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用总产值来反映生产成果,把全国的总产值加在一起就有重复计算,所以这个总产值就有这样一个缺陷,它会导致重复计算。第二个指标是增加值。就是在总产值的基础上,把转移价值的这部分扣除掉,剩下的这块叫增加值。很明显,增加值就是自己企业新创造的价值。还是用刚才的例子,如果中间投入是600万,总产值是1000万,增加值就是400万,这400万就是服装加工企业新创造的价值。有了这样一个增加值的概念以后,GDP是什么呢?就是所有生产者,包括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等,创造的增加值之和。 刚才交代了GDP到底想统计什么,接下来我回答GDP到底是怎么统计出来的。GDP是按照规定的方法,在大量的基础数据基础上加工计算出来的。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GDP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刚才我专门谈了,如果从企业这个层面,GDP是逐级汇集起来,就是增加值的加总。GDP怎么计算就涉及到增加值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一般来说,国际上通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是两种,一种是生产法,一种是收入法。什么叫生产法呢?生产法就是首先计算总产值,然后把中间投入减掉,得到剩下这块增加值。收入法就是创造增加值以后,一定要进行分配,在最初始的分配阶段分配给谁,按照主要的分配渠道加起来,也可以把GDP增加值算出来。从最初分配去向看主要是四个部分:一、折旧,因为在生产中要用到机器设备;二、劳动者报酬,因为劳动者参加生产活动,所以要分配给劳动者,这里讲的劳动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光包括一线工人,包括管理人员都在里面;三、税收,生产者要向政府交税;四、利润,把这四方面加起来也能取得增加值。 有了方法以后,更重要的就是收集资料来计算。2008年国家GDP,我们首先分94个行业,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来计算。94个行业大体上是这样:农业是5个,工业是39个,建筑业是4个,服务业是46个。大家都知道每个行业都包含着大量的企业,如果从企业规模来讲,把企业又可以分成好几类,大型的、中型的、小型的、个体经营户。所以GDP涉及的对象非常多。 计算方法是两种,如果要用生产法来计算这个行业的增加值,那我们就要获取它的总产值,还要获取它的中间投入,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中间投入获取非常难,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使用的中间投入,要购买的原材料,包括一些服务,少则十几组,多则几百组,你要把所有的中间投入资料找到,非常困难。收入法看上去比较简单,就四个项目,但是要细分也要分很多种,比如劳动者报酬,有工资、有福利。利润也是这样,还要涉及到很多细小的指标。从这个角度来说,计算GDP还是非常麻烦的。尤其是什么呢?如果从企业层面讲,有大型、中型、小型和个体经营户,大型企业财务资料相对多一些,收集起来好一点。但是小型企业财务资料非常少,不好计算。个体户更是这样,没有任何财务指标。这样就缺少很多资料,那怎么办?就是通过一些资料进行推算。应该讲,整个GDP统计出来,工作量非常大。 我可以简单归纳一下GDP统计到底难在什么地方?第一,时间相对比较紧。比如最近公布的2008年GDP叫初步核算数,在年后20天就得统计出来。季度GDP统计也得这样,基本上是在季后20天就要统计出来。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统计出来,我们收集的资料非常有限,这个时候没有怎么办?就得推算,推算就会影响到GDP的精度,所以一般来讲,时间要求的越紧,GDP推算成分越大,数据质量相对低一点。 第二,资料缺口比较大。比如小型企业、个体经营户等等,它的财务资料非常少、非常缺。还有现在服务业发展非常快,一些流动性很强的服务业,要收集它的资料也很难。 第三,实事求是说,现在一些基础数据的质量还不是很高,GDP毕竟是根据这样大量的基础数据,在它的基础上统计出来的,如果基础数据的质量不是太高的话,就会影响到GDP。尤其是GDP用的基础数据太多太多,涉及到的指标太多太多,所以基础数据质量不太高对我们也有影响。
二、GDP数据为什么要经常修订
刚才提到最近我们对2007年国家数据又进行了修订。大家看到,修订的幅度还比较大。2007年初步核实增长11.9%,修订为13%。GDP数据统计出来以后,别变是最好,这样对使用者也比较方便。为什么要经常修订呢?这也是GDP核算的特点。
我们国家大体上是这样,一个GDP数据要经过三次核算。第一次核算叫初步核算,是在年后的20天,现在公布的2008年这个数就是初步核算。这个数据是根据什么算出来的?主要是根据月报和季报等有限的资料计算出来的。在计算中一定会遇到一些资料缺乏的情况,这就需要推算。虽然这时候基础资料还比较缺乏,但是社会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也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先拿出一个GDP来。
第二个数据叫初步核实。这个数据大概是在次年的五六月份再重新统计出来。这个数据又是根据什么资料来算的呢?主要是根据一些专业年报,专业年报相对于月报和季报来讲,范围更全、指标更多、信息量更大、数据质量更高。所以我们又根据年报的资料重新再计算GDP,同时结合一些部门的财务资料,把这两块资料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第二个数据,叫GDP的初步核实。
再过一段时间,比如到2009年的年底或者到2010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又可以获得更多好的资料,把另外一部分部门财务的资料又得到了,还有就是财政决算资料,再结合这些更加全面、更加可靠、数据质量更高的资料,再计算一下GDP,这个就叫最终核实数据。GDP数据为什么反复修订,就是根据越来越可靠、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准确的数据进行GDP的核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反复修订的原因。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主持人:这次GDP最终的修订数,多出了7000多亿元。另外各地GDP的数据包括GDP的预期目标都比中央汇总数高出一大截,大家都很关心GDP统计数据的质量,请您介绍一下,统计局在改进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另外请介绍一下各国对GDP修订的情况?
彭志龙:我们知道,做统计或者做GDP核算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努力把数据搞准,提高数据质量。这些年来,国家统计局也在努力的做各项工作,使GDP数据尽可能准确。我想主要是在这样一些方面:第一,我们在一些领域,特别是服务行业做抽样调查,有些服务行业没有主管部门,而且数据波动性也比较大,常规统计很难,这个时候我们就用抽样调查的办法做一些。第二,我们在做联网直报,就是在企业和国家统计局的网直接连通以后,企业可以通过网直接报给国家统计局。联网直报有什么好处呢?过去如果是报表,要层层汇总,企业报到县统计局,县统计局报到市统计局,市统计局再报到省统计局,中间环节越多,越容易产生误差。如果实行超级汇总的话,就是联网直报,有一个好处,企业的数据可以直接进到国家统计局的库里来,这样就减少了中间差错。另外,服务业这块统计比较薄弱,所以我们推动部门建立一些服务业的统计,包括财务制度等,这样把原来没有人统计的这块建立起来,这对我们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也有很大好处。
还有一项措施就是经济普查,平时没有这个条件来统计的,通过大规模的动员力量,可以一次性的把平时很难统计到的,特别是像规模比较小的服务行业资料统计上来。现在经济普查每五年做一次,这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国外GDP的修订情况。我们国家年度GDP数据一般要核算三次,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是只有中国这样做,世界各国都在这样做,我简单介绍几个国家的情况。比如美国,它的季度GDP核算要统计7次,意味着要修订6次。年度GDP一共要统计6次,其中要修订5次。加拿大修订次数也很多,加拿大季度GDP也是要统计7次,其中要修订6次。年度GDP是统计4次,修订3次。德国更多,它的季度GDP要统计10次,其中要修订9次。年度GDP要统计5次,修订4次。这样一对比,实际上我们的GDP修订次数并不是很多。
广大网民也注意到,前两天美国商务部发布了美国2008第四季度GDP的修订情况。美国2008年4季度GDP在2009年1月30号刚统计出来时是下降3.8%,前两天对下降3.8%的数据进行了修订,修订结果是下降6.2%,它的修订幅度从绝对数据来说是2.4个百分点,从相对数据来说是60%。所以幅度非常大。我们2007年数据是从11.9%修订到13%,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像美国这个数据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下降3.8%调整到下降6.2%,修订幅度也很大。这个就是GDP核算的一个特点,它能找到更加可靠的资料,就要根据更可靠的资料重新核算GDP,因为GDP用的资料太多,而在一定的时期里能拿到的资料又很有限,这就需要推算,推算往往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在经济波动很大的时候,推算往往不太准确。不太准确没关系,作为一个初步数据,以后拿到更可靠的基础数据,我们可以再重新修订GDP,把更好的、更可靠的GDP告诉公众,这就是GDP核算工作的一个特点。
三、2008年GDP同比增长9%是高还是低
主持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的背景下,2008年全年GDP同比增长9%,请问该如何看待这个9%的增长率?它是高是低?
彭志龙:这也是一个很多朋友关注的问题。如果就从整个年度看9%,我认为它仍然是一个较快的GDP速度。为什么这样讲呢?改革开放30年,从1978年算到2008年这样一个大的区间,这个时期是我们中国发展非常快的时期,这个时期的GDP年度平均增长率是多少呢?是9.9%。2008年增长9%,只是略低于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平均速度。第二,和世界经济相比,联合国对2008年初步的统计,2008年世界GDP是2.5%,其中发展中国家相对快一点,是5.9%,我们是9%,都明显高于他们,所以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这是从一个角度看。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如果我们动态的来看,就是来看每一个季度的变化,我们又能看到另外一种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特点,就是我们GDP的速度在季度之间回落的很快。我可以把四个季度的GDP数据报一下,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10.6%,第二季度是10.1%,第三季度是9%,第四季度是6.8%。可以看出来,回落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第四季度,由第三季度的9%到第四季度的6.8%,这样一个回落幅度从历史上看都是比较大的。正是因为GDP速度回落比较大,所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包括扩大内需,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正是看到了GDP回落的幅度偏大,所以出台了很多政策落阻止这样一个下滑的势头。
总体来说,2008年的GDP增速从年度水平看是一个不低的水平,但是从动态趋势变化看,从季度数据看,又非常值得关注,因为4季度回落的幅度毕竟比较大。
四、"保八"的意义何在
主持人:今年经济界似乎有一个共识,就是要实现"保8"目标,请问为什么是保"8"而不是保"9"呢?或者我们保"7"行不行?8%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彭志龙:"保8"很重要的一条是树立信心,提出"保8"也反映了政府的信心和决心,也是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从需要来考虑,8%的速度对于就业,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其次,从可能性方面考虑,增长8%在当前条件下,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也是有可能的。去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以来,国家出台了大量政策,我想有这些政策做支撑,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实现8%是可能的。我的理解,"保8"是从需要和可能两方面考虑提出来的一个目标。应该说,更重要的是树立信心,表示政府的信心和决心,给企业家、居民和投资者一个相对好的预期。
另外,从1991年以来,经济增长低于8%的只有两个年份,一个是1998年增长7.8%,一个是1999年增长7.6%,其他年份都是高于8%。1998年和1999年是我们国家经济相对困难大一些的年份,如果我们的速度比这两个年份还要低,可能我们的困难更大,各方面的关系会更紧张。所以提出"保8"还是很有道理的。
主持人:为应对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促发展"的战略目标,党中央国务院近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比如去年底的扩大内需十大措施,和最近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请问这些政策的出台会对今年的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具体到GDP上,对于"保8"目标的实现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彭志龙:最近出台的这些措施对于GDP的增长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措施可以分成几类:一类是从扩大需求方面。比如准备增加4万亿投入,可以直接通过需求来拉动GDP。我们还有一些促进消费的政策,还有比如提高出口退税率,通过政策措施来扩大出口,这些都是从需求的角度来拉动GDP的作用。最近又出台了一些产业振兴计划,这些计划更多的是从改善供给的角度,通过优化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等,通过供给角度来促进GDP。从供给方面来讲,还有一个好处,它不仅是解决短期拉动GDP的问题,而且能起到长期推动GDP的作用。需求角度更多的是短期的,供给方面更多是长期的。最近还有很多改革的措施,包括增值税的改革,医疗改革等等,我想通过这些改革,更是能起到长期捋顺关系的作用。我想这么多好的政策,多管齐下,一定会对2009年GDP增长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五、如何看待GDP指标面临的争议
主持人:GDP是统计局所公布经济数据中最核心的数据之一,但在这次新华网与统计局联合推出的"您最关注的统计数据"大型调查之中,GDP却仅位列第五位,同时,反对片面追求GDP的声音无论是民间还是在经济界也逐渐成为了共识。对于"GDP"面临的这些争议,请问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呢?GDP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彭志龙:GDP这个指标我自己体会,更多的是在国家层面,用于宏观管理、宏观调控、宏观决策方面。从一个国家来讲,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总的生产成果,如果用增长率来表示就是生产成果的增长情况,实际上它是宏观管理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大家对GDP的关注程度排在职工工资、CPI、房屋销售价格和可支配收入后面,我觉得这非常自然。为什么呢?因为对广大老百姓来讲,GDP的影响相对前面这些指标来讲要稍微间接一点,因为它毕竟是国家调控经济的一个主要指标之一,GDP反映国家的一个状况,是景气还是不景气。相对来说,前面的几个指标和老百姓更直接相关一些,比GDP和老百姓贴的也更近一些。
GDP对老百姓是不是没有什么影响呢?不是,GDP对老百姓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稍微间接一点儿。比如GDP对居民收入就有很大的影响,GDP是生产成果,如果把生产成果比作一个蛋糕,如果GDP增长快,也就是这个蛋糕做的大,我们把居民看作一个整体,那他分到的蛋糕相对就多一些。如果把所有社会成员作一个大的归类,无非是三大部分:第一是政府,政府是以税收的形式来分这个蛋糕;第二是企业,企业是以利润的形式来分这个蛋糕;第三是居民,通过所谓劳动者报酬或者工资收入的形式来分这个蛋糕。
如果在一定时期里,分配比例没有大的变化,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蛋糕做的越多,居民能得到的收入就相对多一些,居民收入多了以后,消费也可以上去,居民的财富也可以得到增长,居民财富大部分都是来自收入。但是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区分居民个体和全体的关系,GDP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对居民财富的影响是针对居民整体的,并不是针对具体一个居民或者居民的一部分,居民的个体和居民的一部分的确有跟GDP是很不同步的,因为GDP增长很快,对某一个具体的人来讲,他的工资增长就没那么快或者不增长,甚至还减少,我想这都很正常。要反映出居民这种差异,不能仅仅看GDP一个指标,还有其他统计指标,比如说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里就可以分很多组,通过各种分组来反映不同群体居民的收入状况,这个任务不应该是GDP的任务,应该是通过其他收入指标来看。从这个意义上讲,GDP的重要性从各个国家来看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国家在做宏观管理、宏观调控时,基本上是这样几个指标,第一是GDP。第二是通货膨胀率。第三是失业率。第四是国际收支状况。所以GDP这个指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体现在国家管理、国家调控、制定国家大的政策方面。
主持人:有网民问:我是个老百姓,并不看重GDP,如果房价翻十倍,那么GDP数字会惊人的增长,但老百姓会越来越穷。还有网友表示,GDP年年增加,也就是说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但工资不动,物价上涨,百姓生活质量受到影响。GDP增长应给百姓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请问您怎么看待网民的这种声音?
彭志龙:GDP这个指标反映的是全国总的生产成果,和具体的居民状况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网友提到房价翻十倍,GDP数字会有惊人的增长。实际上房价翻十番,GDP是不会跟着房价动的,GDP反映的是生产成果,房价涨十倍是资产价格的变化,并不会因为房价涨了十倍,GDP会把这个统计进去,GDP不统计房价资产的变化。
另外,居民从GDP里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还有两个因素要注意。前面讲到GDP好象做一个蛋糕,这个蛋糕做出来以后,如果要和居民实实在在的实惠相对应,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它。第一就是所谓的三者分配。参加分蛋糕的是政府、企业和居民。分配比例是会有变化的,在一定时期会向居民倾斜,在一定时期会向企业倾斜,在一定时期会向政府倾斜,在不同阶段,比例变化是有的。第二是同GDP统计的价格相关的问题。比如2008年GDP总量是300670亿,这个就是按照2008年价格计算出来的GDP数量,它比2007年多了43364亿元,增长了16.9%。这里面包含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实实在在的货物和服务的增长,另外一部分是因为价格因素上涨导致增加的部分。如果要计算实实在在的好处,就要把价格上涨因素去掉,那我们增长多少呢?就是增长9%。包含价格因素是增长16.9%,把价格因素剔除掉就是9%。这个9%才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老百姓要从GDP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第一是三者分配有没有变化,第二是价格上涨因素剔除掉。
六、GDP指标会被替代吗
主持人: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以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阿马蒂亚·森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首的24名顶尖经济学家将在今年4月出台报告,探讨改善GDP,制定一种能够更加全面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的可能。斯蒂格利茨举例说,政府建造监狱的支出与创办大学的支出没有区别;处理核事故的花费和对太阳能项目的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几乎一样。而从地底开采石油只会被看成增加国民财富,而不会被认为是资源损失。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只关注经济增长却忽略社会发展是GDP应用的主要缺陷。在这次关于统计数据的调查之中,也有新华网友提出GDP没用,应该废除。请问您怎样看待GDP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国是否也会考虑改进这些国民经济总体的评估判断标准呢?
彭志龙: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也听到过,很早就有人对GDP存在的种种缺陷提出批评意见,我认为这种批评是对的。从目前联合国制定的这套GDP计算方法或者对GDP定义来讲,的确是这样,GDP就是生产出来的成果,并没有区分生产出来这个成果是好是坏,对社会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比如一个企业生产了一些伪劣产品,这些伪劣产品又在市场上出售,这个是要算GDP的。一个建筑公司建造了一座大桥,过几年这座大桥坍塌了,那重修这座桥仍然要算GDP,因为它已经生产出来了。如果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事故,它会创造GDP。如果把桥栏撞坏了,就得维修,维修时就要用到一些建筑材料,这就拉动了建筑材料的生产,这样又创造GDP。如果有人员受伤,受伤人员送到医院,医院给他提供医疗服务,医疗服务就是创造GDP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认为是不好的GDP。
如果我们想把GDP做一个区分,把不好的GDP去掉,把好的GDP留下来,这里有一个难点就是统计技术的问题。首先,对社会有益,好的GDP和坏的GDP,标准怎么制定,这很难。举个例子,我们到医院看病,大夫给病人看病就是提供了医疗服务,他也创造增加值,也创造GDP。怎么来鉴定这个医生给这个病人看病就是一个好的服务或者是不好的服务呢?这就比较难。我们也听到很多医疗事故,有误诊,误诊显然就是不好的服务,所以要把一个医生给病人看病区分出好的服务和不好的服务来,这个标准是比较难确定的,这只是一种活动,还有很多种活动。
第二,这个标准谁来定?是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人来确定还是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人来确定呢?从道理上来讲,一般由购买者来确定更好一点,但是购买者是千千万万,在统计上要实现也是很难的。
第三,什么时点上来判断?一座大桥建成以后,可能三四年以后才坍塌,我们是在三四年以后回过头来扣除还是怎么来做?有一系列技术上的难点。
对GDP批评最多的集中在两方面,第一,GDP生产过程要大量的消耗资源,所以人家提出来,创造GDP过程消耗了这么多资源,应该把资源的损失从GDP里扣掉。第二,创造GDP的过程对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希望在GDP中把环境的损失从GDP里扣掉。这几十年,国际社会包括我们国家,都在努力朝着这方面努力,但这里面同样有很多难点。比如要把资源的消耗状况从GDP里扣掉,首先要把所有资源的耗减量搞清楚,同时对耗减资源进行估价,它不是市场购买的价格,而是再生这种资源需要的一种成本,这种技术上是比较难做的。破坏环境的计算就更难,实物量计算好一点,但是要计算出价值量还是很难的。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国家统计局正在和有关部门联合起来,制定中国的资源环境核算体系。我们打算这样,首先把资源环境的实物量先统计清楚,把废水、废物、废气排放实物量搞清楚,在这个基础上再想办法转化成价值量。
我对GDP是这样看的,虽然GDP有很多缺陷,但在目前状况下还没有一个更加宏观、更加好的指标来替代它。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不能太迷信GDP,把GDP看成是万能的,什么东西都只看GDP一个指标是不对的,在看GDP的同时可以看很多其他方面的指标,把方方面面的指标结合起来看才会客观、才会全面;第二,我们也要积极努力的改善GDP,把它自身明显的一些缺陷努力克服掉。
( 受访人: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