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院人故事 - 校友访谈 - 正文

感怀

(2023年春)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而今年迈常回首,

最是七八俊秀情!

注:太白先生《春夜宴桃李园序》有云: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沁园春 重聚抒怀

(修改于2023年初秋)

自序:去年,是非同寻常的七七、七八两届同学毕业四十年之岁,无奈疫情肆虐,阻止了聚会的脚步,留下遗憾,萦怀不去。多亏山大校友,有心安排今年十月重聚,有感于此,特将入学四十年旧作呈上,以示期待之情。

故国依稀,四十年前,登崇俊良。

忆黄叶时节,我们相识;

明灯共话,几上果香。

山涌千佛,泉流趵突,月满明湖滟滟光。

遭秦火,幸山东竹帛,孔壁收藏。

正声不复微茫,喜一代新人率其昌。

有青春作伴,夜以继日;

白头不弃,济世经邦。

四载光阴,简装素食,万卷尺牍载稻梁。

重聚了,又泉城秋熟,把酒盈觞。

注:1.我之所以在启句中用“故国”一词,是因为中国经历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可谓“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2.登崇俊良,典出韩愈《进学解》:“拔去凶邪,登崇畯良”,意即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在这里,借以赞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为祖国选拔优秀人才,因此才有了77、78这个特殊的人才群体。3.秦火、竹帛、孔壁云者,皆与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有关,例如,唐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这里借指文革对文化的破坏,而山大犹能贮藏文脉,如孔子担心后人毁坏先秦诸子之书而将经典藏于壁中一样。4.正声不复微茫,化用李白《古风》“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诗句。

增字相见欢

(修改于2023年8月之秋)

泉城四十春秋,又回眸,依旧当年山大风雨文史楼。

红颜泪,少年醉,苒苒休,老矣且看稚子敲针作钓钩。

注:杜甫:“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经济学思想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

我1978年上大学,当时是稀里糊涂地选择了经济学专业。但是,通过四年的刻苦学习,和毕业之后在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深感掌握和应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做到察古而知今,就能很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就能把中国传统经典文献关于“经邦济世”的命题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而加以解读。

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思想,是经济学家头脑的产物,或者说是他们运用科学方法对经济现象的本质进行理性思维从而形成的系统思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得到许多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这些信息一经思想家的思维过滤,就可以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理论范畴 。例如,“利末之事,析之秋毫也”,就是把物利问题研究的很微观,很仔细,很有深度。这里,有两个对象很重要,即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问题 。经济学家是认识主体,经济现实是认识客体,前者是主观能动的角色,后者是丰富多变的现实;前者有“万物皆备于我也”的思维能力,后者有“人或使之,则物莫不为用”的实际价值。所以,哲学上关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孰先孰后的争论,并非意义极大。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过:“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题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我以为,黑格尔强调的是认识主体的重要性,而马克思更强调客观现实先于思想家的理性而存在。正是有了伟大的思想家群体,我们人类才不至于悉数沦为满大街小巷的挑夫走卒,正是有了无数的挑夫走卒,我们人类才有了衣食无忧的供给保障。

从学习经济学思想理论到结合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我的体会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产权制度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在经济思想史上,关于财产权的公有还是私有的争论,最早应始于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认为,作为国家意义上的管理者,不应当拥有私人财产,而应当掌控公共财产,这样既不会受财产的诱惑,又不会偏离明智管理的责任。而亚里士多德像德谟克利特一样,认为财产私有权作为一种动力,具有更高的生产力(自然本性说),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活动,私人财产在社会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德谟克利特认为,“私有财产是经济组织的 优越形式”、“私有财产权提供了人们辛苦工作和勤奋努力的激励”。在财产制度研究方面,阿奎那秉承亚氏思想,一方面承认圣经关于公共财产符合自然法则的观点,但又同时提出私有财产并不违背自然法则,认为私人财产的存在是对自然法则的一种补充,犹如裸露身体与自然法则相一致,而穿上衣服则是身体对自然法则的补充。在中国古文献里,有关于公共资源“雨”的描述,很能说明产权结构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诗.小雅.大田》 :“有渰淒淒,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唐代训诂学家颜師古注云:渰,阴云也。淒淒,云起貌也。祁祁,徐也。言阴阳和,风雨时,民庶庆悅,喜其先雨公田,乃其私也”。我的理解是,雨作为公共资源,最具有自然法则,雨露滋润和苗壮,在产权配置的过程中,不偏不倚,既下到公田里,又下到私田里。土地所有制的产权二重结构(公田和私田),是人为的安排,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设计的人为秩序,也算是西方“自然法则观”的中国文化解读。

产权制度进入主流经济学,亚氏思想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基本主张。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洛克认为作为劳动产品,即有价值的物品,应该记在劳动者的账上,因为劳动几乎提供了一切东西的全部价值,至少,“对人的生活有用的土地产物……有99%完全要记在劳动的账上。”在洛克看来,凡是自然界所生产的一切,都是公有财产;凡是劳动者所生产的一切,就是劳动者的私有财产。因此,劳动产生了劳动产品的私有权。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资料公有制写进资本论,认为它是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基础。但是,其前提是产品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历史证明,在商品经济活动的社会环境里,产权结构具有二重性,不可以纯粹的公有,也不可纯粹的私有,要公私兼顾,官督商办。

如此看来,改革开放我们选择公有制主体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让二者共同获得资源和使用资源,这是符合自然法则的人为安排,是一种理论上言之有据、实践上经得起检验的制度创新,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非公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政策、中央的文件,宪法修正案,无不明确指出,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实践来说,非公经济经历几十年的成长与发展,无论是自身治理结构的建设,还是对社会的贡献,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名至实归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实主体。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民营经济是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民营经济“56789”的生力军地位愈益突显。

但是,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些人(包括学术界)对民营经济持否定甚至批判的态度,提出“国进民退”、“民营经济离场”、“新公私合营”等谬论。对此,习近平指出:“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我们必须排除干扰,深刻领悟党中央高度重视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战略部署和决策意图,坚守民营经济的正能量地位。

第二, 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是历代经济思想家关注的最主要问题。从历史的演进过程看,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阶段,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机制,它的基本特点或内在要求,就在于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置资源,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较之惯例、权威和政令更为有效,更有可持续性。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在历史上,商品经济从而市场经济曾经与多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相始终。马克思曾说古代商业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缝隙之中,中国的思想家荀子也说“贾以察尽财。在封建社会后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出现了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准备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整个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所有这一切都证明,市场经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配置稀缺资源的最有效有段。

说到中国改革开放,请允许我引用《离骚》里的句子:“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又得路”。改革开放就是革除过去集权式的计划经济,而建立开放式的、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道路虽然很曲折,但绝对走对了。遵市场经济之道,得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开始尝试用市场手段调节少量的社会供求。继后没几年,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的功能在缩小,市场的功能在放大,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入九十年代,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如春风沐雨,又一次解放了思想,直接催生了十四大的召开,向国人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以来,我们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从微观到宏观,从供给到需求,从无序到有序,内容越来越丰富,行为越来越规范,成绩越来越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方面,提出既尊重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更好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调控作用,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指明了正确方向。如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已写进党的重大文献,并载之宪法,取得了合法地位。

第三,按照思想家的交换、分工与市场的逻辑演进,从而形成国民财富的增长路线,而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三要素的组合方式变化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弘扬中国经济思想境界出发,古人云“谷非地不生,地非力不作 ”,这和配第“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根据我前面的“雨资源说”,在农业社会,关乎民之司命的谷物,除了劳动、土地外,还必须有公共资源“雨”的投入,有了雨,土地才有肥力。按照重农学派的哲学观点,土地的肥力是土地产出的自然基础。由此看来,中国学者的经济学思想更具智慧。

斯密说劳动只有和资本相结合,才是生产性的,才有更高的生产率,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按照斯密的逻辑,在资本积累出现之前,劳动创造的产出,其价值量充其量只有工资的部分;但是一旦资本形成和土地私有完成之后,它们通过吸收劳动,其生产率就会大大提高,产出的价值量就会进一步扩大,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此等体量不可同日而语焉。马克思说大工业时期,生产要素除了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些传统要素以外,科学被并入了生产过程,劳动对资本的依附成了实质上的隶属,劳动生产率得以空前提高。科学技术物化在资本形态之内,产出就会出现什么情景?“请看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获得了多么辉煌的结果”。奥地利学派的大思想家、米塞斯、哈耶克和熊彼特三位巨匠的老师一一庞巴维克,在总结前人关于劳动、资本和技术组织生产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迂回生产理论”,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到了二十世纪,新古典增长理论从人均产出到人均资本的讨论,从要素核算理论发展到技术进步从外生作用到内生作用的转变,无不体现经济学家对增长要素的关注,而且更是强调技术进步的重大作用。

我们改革开放实现经济增长,回顾所走之路,逻辑路线极为分明:在八十年代,国内劳动要素得以释放,劳动者离开士地进城打工,形成前所未有的农民工队伍;这支新兴的产业后备军,与城市里的资本重新结合,创造出第一波增进财富的劳动生产率。继而到了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引进外资,加上经过前期的内资的迅速积累,社会生产方式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企业规模,生产效率,市场供给容量,大大非昔日所能比及。如今,动能进一步转换,让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成为可持续性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技术产业,新兴战略产业,数字经济,新能源经济,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总之,通过改革开放,劳动与生产资料的重新组合,通过资本积累的规模扩张,通过技术进步的动态组合与结构变化,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循序渐进的动能转换,而所这些现实存在,都可以从经济学思想史找到理论依据。

以上三点,即从产权、市场和要素三个维度思考经济学思想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地说明,我之所以把产权理论置之于前,且泼墨较多,不仅受“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的命题影响,更是得益于孟子恒产论的启发。孟子曰:“无恒产而无恒心”。生活在社会中的民众,占有物质财富是其行为动机的根本动因。如果社会不能很好地建立这样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行为人将失去积极性,社会的活力就无从谈起,文明的进步也难以为继。而接下去谈及的市场经济和增长要素理论,则是前者的逻辑延伸,置之于后,顺理成章。

一点疏浅见解,恐难有好的说服力,切望批评指正。

转自文史楼公众号


上一篇: 校友访谈|必赢线路检测中心经济系77、78级同学说“我的大学”之八君小文短诗

下一篇: 校友访谈|必赢线路检测中心经济系77、78级同学说“我的大学”之李晓鲁、张少刚、杜鸿礼:诗作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