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经院新闻 - 正文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两个结合”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要课题,并通过五对辩证关系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为推进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思想根源和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关乎国本、国运。党中央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指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就是要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融合到现代化金融体系建设中,充分汲取诚信为本、先义后利等文化精髓,塑造中国金融特有的道德观、价值观,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注入文化力量。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护航金融强国事业。“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的兴盛支撑着国家、民族的强盛,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滋养。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基础建设等“硬实力”,更包括金融理念、金融价值观等“软实力”。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立诚信、取义、稳健、创新、守法的金融行业行为规范体系,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我国从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一是要“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自古人“徙木立信”、“一诺千金”的典故到现代“信义兄弟”的事迹,诚实守信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高尚品质。在金融领域,诚实和守信不仅是基本规范,更是行业稳健发展的生命线,关系到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和人民财产的安全。只有金融从业人员和机构诚实守信,才能够赢得投资者和市场的信任,从而推动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而一旦金融行业出现信用危机,金融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性遭到破坏,将会导致投资者的资金和合法权益受损,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因此,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求和重要保障,是保护投资者权益和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金融从业人员和机构应当增强诚实守信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金融信用监管机制,通过德治、法治两手抓,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稳定,牢筑金融强国的“诚信之基”。

二是要“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并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从浙商、徽商、晋商等中国传统商帮的历史经验来看,“义利双行”是实现长久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对金融行业而言,以义取利并不意味着放弃经济导向,更重要的是坚守道德、诚信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钱真正用到该用的地方去。无论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还是支持小微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或是为城镇低收入等特殊人群提供行之有效的金融服务,均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必须坚持的“义”。推进中国特色金融强国建设,必须自觉抵制私利为先、金钱至上的思想,强调信用和正义,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发展相结合,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惠民利民上下足功夫,让金融成为人民群众分享发展红利的有效路径。

三是要“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建设金融强国需要久久为功。金融处于各行业的中心,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和利益纠缠,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是做好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金融行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当始终坚守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不谋求“赚快钱”,注重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从而为经济体系平稳运转贡献力量。稳健审慎的金融管理意味着清晰的风险认知、先进的风险识别工具方法、成熟的风险管控组织体系和制度流程,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有效的内部控制,避免因为冒险行为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和经济损失。急功近利一般表现为金融机构将短期利益置于长远建设之上,不利于金融机构的声誉积累和健康发展。因此,金融机构应当秉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大局观,摒弃急功近利的冒进思想,将以人为本摆在经营理念的核心位置,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提供透明公正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支持环保、教育、扶贫等公益事业发展,脚踏实地谋求自身经营和社会发展的耦合自洽。

四是要“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强调“固本培元”向下扎根,亦推崇“改革创新”向上发展。对于金融业而言,要深刻认识“守正”的理论内涵,科学把握“创新”的实践要求,系统掌握“不脱实向虚”的策略方法。金融业的根本使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稳健的经济增长。历史的经验表明,金融业的“脱实向虚”会引发泡沫经济,从而反噬实体经济发展。因此,金融机构守正创新需用实招,应当始终以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为基准,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支持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建设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多措并举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流动渠道。同时,金融机构也应注意构建守正创新和脱实向虚的长效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确保有序推进。

五是要“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金融业作为现代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服务经济发展等重要职责,这要求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的开展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坚持依法合规经营,拒绝违法违规经营或者以各种形式从事违法活动,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业务流程、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和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风险问题。同时,金融机构应当继承发展“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传统文化,承担起保护客户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在开展业务活动时注重客户利益,不得利用金融工具谋取不正当利益,不胡作非为,提升自身规矩意识和法律意识,为金融业的法治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将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融入金融机构的经营中,助推金融强国建设,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金融力量。

上一篇: 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党委赴齐鲁银行廉洁文化展馆开展专题党纪学习教育

下一篇: 线性二次博弈中的网络形成与效率—必赢线路检测中心举办第十四期“经济理论与政策前沿”讲座